职工文化/ Culture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企业文化 > 职工文化 > 正文
我的雷锋情结
来源:江苏神龙控股集团 发布时间:2023.04.06 浏览次数:

作者:何效荣

   周末打扫卫生,清理出一大堆红皮证书,尤以几十年前的一张张校外辅导员聘书和“学雷锋、好八连先进个人”的荣誉证书让我思绪万千,仿佛回到了那个风华正茂、激情澎湃的年代。
   我是听着雷锋的故事、读着雷锋日记、看着《雷锋》的电影长大的。雷锋那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母亲般的爱,对敌人刻骨铭心的恨,在我幼小的心灵扎下了根、影响了我的一生。在部队服役的十多年,是我与“雷锋”走得最近的时候。
   驻地农干村有一所师资不足、采用复式制教学的小学,在部队领导的支持下,我担任了该校校外辅导员,给小朋友讲述雷锋的故事、介绍部队传统、开展课外活动,此后又被聘为新农乡中心小学校、弶港农场少先队大队的校外辅导员,以雷锋为榜样,像他那样去学习、去工作,做青少年的知心朋友。
   那时文化事业不发达,看电影是个稀罕事。部队精简整编后,我所在的部队是营级单位,没有电影机,但有一部放像机,在当时是个稀罕物件,每个月有三部电影录像片流转到我部。这些影片由军区政治部组织下发,题材广泛、健康上进、排片较新,地方上难得一见。我在部队首长的支持下,挑选适合青少年的影片,携带录像播放器材,定期为孩子们播放,还利用部队丰富的图片资料到驻地学校举办纪念毛主席诞辰图片展览,这样的政治思想教育形式深受师生们欢迎。
   在新农乡中心小学校附近,住着一位孤寡老人沈爷爷,油性发质,味道很重,我就骑上部队的自行车,带上部队的理发箱,定期去帮沈爷爷理发、洗头、晒被褥,直到部队撤离当地。
   离开部队以后,我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由于家庭、生计诸事缠身,轰轰烈烈的学雷锋实践淡出了我的生活,但在同事中、邻里间、社会上,我始终是一个热心人。我满腔热情地帮助年轻同事提高应用公文、新闻报道写作水平,是单位好为人师的“土记者”;我带孙子玩,跟小区里的小朋友打成一片,是孩子们眼中的“老玩童”;我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给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送温暖活动,参加爱心人士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珍惜每一个重圆雷锋梦的机会。
   领到双拥卡以后,在享受退役军人公交免费便利的同时,我把公交旅途当成自己践行雷锋精神的新载体。报道公交驾驶员的先进事迹,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疏解他们工作中的不顺、委曲甚至牢骚;遇到老弱病残的乘客让个座、搭把手、扶一把,给需要的乘客指个路、领上车、关照到哪站下车,成为乘客和驾驶员眼里的热心白发老兵。
   我的点滴作为微不足道,但得到了社会如潮般大爱的回报。在我家大难降临、儿子患病期间,集团领导、单位同仁、昔日的同事和战友,以及素不相识的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助我渡过难关,他们的善举何尝不是一种雷锋精神的延伸呢?
   青春可以不在,初心不能更改。我知道,雷锋情结已深入我的内心、刻到我骨子里了!

收藏此页】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