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化/ Culture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企业文化 > 职工文化 > 正文
洗澡的变迁
来源:江苏神龙控股集团 发布时间:2024.02.21 浏览次数:

作者:何效荣

   很多人都说,现在浴城、足疗、美容、洗浴中心越来越多,正儿八经的澡堂子却越来越少了,我也很有同感。在我家1公里以内,就有两家浴城,都是二十元起步,还有沿路的这店、那院、那中心,个个价格不菲,让人望而却步。
   小时候,我生活在农村老家,记事时,就非常喜欢进澡堂子泡澡。我三岁过继给叔父,七岁回到自己家中。我还记得叔父带我洗澡,一起洗澡的有个叫“二蛮子”的叔叔,把我的小鸡拉了夹到屁股沟,打趣说我像女孩。当时人们不懂,现在看来已构成“性侵”,尽管“二蛮子”并没有恶意。而更多的记忆,是父亲带着我们哥仨一起去街上澡堂子洗澡。
   澡堂子在街西头,中学的北面,旁边有茶水炉供人们打开水。我财商太低,对钱没太大的概念,记不得当时澡票、茶票多少钱了,反正那时农村劳力挣工分,一天只能苦到2角钱。澡堂子分男浴、女浴、普浴、雅浴,雅浴也雅不到哪儿去,就多杯开水,再就是擦几遍热毛巾。澡堂子外面偶尔有卖青萝卜的,如有片萝卜嚼嚼,那就是无双的美食了。
   那时洗澡必须赶早,去早了能看到清水,晚了就只能洗“牛奶水”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没有自来水,用的是井水,靠拖拉机头带动水泵打到水塔上,再往澡堂子里放、往茶水间送,水那么珍贵,哪舍得装上一排水龙头让大家淋浴冲个够呢?因此,街上的澡堂子只有池浴没有淋浴,当然也就没有喷头、更没有花洒了。人们打过肥皂后,没有水冲,只得下池汰洗,那池水怎能不白呢?不过,那时候人们也没有现在这么骄气,都说“脏水不脏人”,也没听说谁因为洗澡得这病那病的。
   赶早去的水虽干净,但是特别烫,有浴工拿木耙子在水里搅和,还放下耙子下水淌两步,口称一点都不烫,随即腿脚通红的爬上来。大人们用手焯点水拍在小孩心口上、后背上, 小孩子被烫得直叫唤。
   堂子里分几个相连的池子,池水的温度各不相同,高温池上有方格子形状的盖板,材质是木质的,挺厚实,年纪大的人喜欢躺上去蒸,但肯定蒸不出现在桑拿店的效果。我们小孩子喜欢到低温池里玩,但大人们怕我们受凉,总要把我们往热水池里拖。
   泡得差不多了,两个哥哥互相搓背,我则能享受父亲的手艺,父亲则由搓背师傅擦。那时没有搓背巾,父亲会像搓背师傅那样,将毛巾拧干,缠在手掌上,帮我搓出一堆泥垢下来。一次澡洗下来,通体一身轻,感觉可舒服了,真就像活神仙一样。
   当然这种享受不是常在的。澡堂子只有冬天才开,夏天自然不用说,屋后的那条河就是我们天然的浴池,也是我们兄弟的游泳场。两个哥哥水性都很好,会游泳、扎猛子、摸鱼虾,还会爬到对方的肩上往水里扎,说是练跳水。
   一次大哥从二哥肩上扎到水里,额头擦到河底,碰到了坚硬的东西,被划了个大口子,钻出水面时,鲜血直流,煞是吓人。我们三兄弟慌慌张张地光着屁股、拎着短裤往家跑,被无锡知青阿姨看到喊住,“你家大人不在家,快来我家包扎”。那时我小,不记得阿姨姓什么了,只记得那户人家姓陈,那个阿姨真的太好了。
   春天、秋天就老老实实在自家烧点水,放下家里乌黑锃亮的桐油长木盆,一头垫张小爬凳,兑上凉水。也不天天洗,大概半个月、个把月洗上那么一次。至于这澡堂子嘛,一年也就去个一、两次,大多是春节前剃完头洗了过年。
   所以,每年街上澡堂子开业,在当地都是大事。澡堂子开业,在我们那里叫做“开汤”,“开汤”的日子里,人们奔走相告、弹冠相庆,能到澡堂子泡个澡,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现在的浴城,一年四季“开汤”,吃喝玩乐全趟,天天酒绿灯红。有池浴、有淋浴、有汗蒸、有桑拿,池里有水流脉冲按摩;有电视、有茶座、有酒吧、有餐饮,连宝宝喜爱的游戏机、淘气堡都有。
   从澡堂子到浴城,好虽好,就是价格不亲民。这不,最近我从网上淘了个折叠泡澡桶,也就是某些浴城一次消费的澡票钱,用过几次蛮好,也能蒸出一头汗。但再怎么,也找不回当年泡在澡堂子里的那种感觉了……

收藏此页】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