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情怀
荷花娘
荷花村的荷花娘种荷堪称一绝。
荷花娘家座北面南的庭院里,从东到南建起了楼梯形长台阶。台阶上排列着一盆盆小荷,白底蓝花瓷盆,挺拔的茎,稚嫩的叶,微风徐来,绿叶轻轻摇摆,似一股绿浪翻卷。红的蝴蝶,蓝的蜻蜓穿行其间,小小庭院,别是一番景致,中外游客浏览大纵湖十里荷花池,必到荷花娘的庭院里细细欣赏盆荷的情景和韵味。
有位香港的生物学家拨开荷叶一瞧,啊的一声惊叫,转身扑通跃跪在荷花娘面前连呼老师。荷花娘挽起生物学家,泪珠滚出眼眶。
生物学家感慨地说,谁说白藕离不开污泥?荷花娘就创造了他花费半辈子心血研究未果的奇迹。原来小荷生长在半盆清水、一截棉絮之中,连泥丝都没有。
荷花娘哽咽着说,俺不是让它背叛污泥。
荷花娘无泥种荷的绝活很快被媒体公开,前来观赏的人挤破了庭院,村长带人拆掉土墙,打桩围网建起了个宽大的观荷园,说购票进门,荷花娘瞪了村长一眼,动手摘掉牌子扯掉网,免费开放。村长抱怨荷花娘,古稀之人,无儿无女,图的是啥?荷花娘不言不语,仍然起早摸晚,侍弄盆荷。
荷花娘病了,市晚报一位女记者伴荷花娘一个酷暑,熬汤喂药,烧饭端水,帮着侍弄盆荷。这才从荷花娘的点点滴滴的谈吐中了解盆荷的秘密。
四十六年前的一个秋天,荷花娘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荷花到湖里采藕。采藕人腰间束着用粗布缝成的兜兜,兜子满了一节,再放一节,一节一节连着就像火车的车厢,人向前采,牵着“车厢”前
行。出水的藕养在水兜里免遭风吹日晒,色泽鲜嫩。荷花娘把躺
着荷花的木桶系在“车厢”上,一边采藕,一边哼着小调逗女儿。午后,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荷花娘急转身扯腰间的绳索,一个浪头打来,“嘣”的一声,绳索断了,木桶被风浪卷得无影无踪……
隔天,荷花娘从湖边草丛中找到木桶,桶边系着女儿腰间的布带被解开了,荷花不见了。她望着枯萎的荷,欲哭无泪,这时她发现湖边有一株野荷却青枝绿叶,还有一朵淡淡的蓓蕾藏在绿叶间,不知怎的,她萌发了种清水荷的念头。荷绿了,花开了,女儿也许就回来了。她不分春夏秋冬发疯似的侍弄盆荷,头发白了,背驼了,从不间断。终于有一天,盆荷发芽冒尖。她欣喜若狂,一年一盆,四十六年就种了四十六盆。她盼望有一日,绿叶之间冒出一朵蓓蕾……
这件事被女记者写成文章公开了。
说来真奇怪,去年初夏第四十六盆荷叶果真冒出一粒红豆粒似的骨朵。时隔不久,那位晚报女记者竟领着一位中年华侨找上门来了,女华侨说,在四十六年前的那场暴风雨中,木桶被风浪卷到湖边草丛中,被一位观光的外国人捡走了,现在已成家立业,多年来托人寻亲未果,这次从女记者的文章中发现了线索,听口音,看模样,查身世,女华侨就是她失散了四十六年的女儿荷花。母女俩紧紧相拥,乡亲们无不感叹。
当天,荷花娘被女华侨的小轿车带去了,女华侨临走时掏出了一沓钱给村长,让村长安排人好好照顾盆荷,刚过中秋节,荷花娘又回到了荷花村。据说,那位女华侨不是她的女儿,大家见面后心里就有数了,只是出于同情,认她为母亲。后来,人家在大纵湖南面的中堡湖找到了真正的母亲,女华侨瞒着她,仍当她是亲生母亲待之,她坐不住,说心里放不下盆荷,就犟着回家了。
郁郁葱葱的盆荷枯萎了,只有那朵花蕾挺立着。
荷花娘舀起一瓢水,喝了一大口,含在嘴里咕咕的搅动,只见她脸色苍白,大汗淋淋,足足有一顿饭的功夫,一股雨丝从微张的嘴唇喷出,洒在蓓蕾上,众人伸头一看,水珠中有丝丝殷红:”血”!
(雷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