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化/ Culture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企业文化 > 职工文化 > 正文
找寻坚毅顽强的青春
来源:江苏神龙控股集团 发布时间:2015.03.05 浏览次数:
   

 “我绝不申诉,我个人的遭遇,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无数失眠之夜,留下来痛苦的记忆,我推翻了一道道定义,我打碎了一层层枷锁,心中只剩下一片触目的废墟……但是,我站起来了,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再没有人,没有任何手段能把我重新推下去。”——题记

    走进大丰知青馆,第一展厅、第二展厅、第三展厅……一个个主题鲜明的知青故事在场景的变换中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现代中国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当年陈毅作为新四军军长,他在盐城重建军部时,对大丰这片沿海滩涂有了想法。五十年代他在上海当市长,派了老部下专门到大丰办了个农场。直至文革知青下放时期,先后三批共有八万多知青把青春的汗水洒在了大丰的这片海丰农场上。在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面前,在泛黄的岁月遗物之间,我们仿佛亲历了一代人的青春。他们的青春少了一些玩味,也不见如今少年的轻狂,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他们的青春在我们眼里难免有些失落。历史早早催促他们独立,时代紧紧逼迫他们自主,在花的年纪里他们没有了父母的呵护,也没有了学校的关怀,他们挺着单薄的身躯只身前往了一个个环境艰苦的农村。纵使可以从《变形计》这样综艺节目中窥见一斑,但当年知青们的经历现代青年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现代青年早已失去了关心那个年代的兴趣,因为在他们眼里知青的青春太凝重太悲伤,可是对于知青本人来讲,那段岁月未必暗淡无光。舒婷在《一代人的呼唤》里描写道:我站起来了,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再没有人,没有任何手段能把我重新推下去。她的心境是何等的坚毅,一字一词,满满浸透着顽强生活的信仰,没有一点失落的色彩。
    走过历史,回到现代。我们在一块背景墙面前停下了脚步,驻足之间我们细细咀嚼“大丰这块土地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的文段。那是李源潮同志的寄语,品读之后,我们不禁思索,什么样的青春才不失落?在如今这个物欲纵横的社会里,青年变得浮躁、迷惘,找不到人生的正能量,在未来的摸索里看不到方向。物质条件的优越让青年的生活炫丽多彩,可是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失落的心。历史贫瘠给知青们带去的只是失落的物质条件,而繁荣经济给青年带来的却是失落的心灵。在大丰这块土地上,我们作为新一代成长起来的青年,文革知青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用来警醒自我奋勇向前。

收藏此页】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