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化/ Culture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企业文化 > 职工文化 > 正文
中秋藕饼儿香
来源:江苏神龙控股集团 发布时间:2015.10.09 浏览次数:
   进入秋八月,节日的气氛渐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琳琅满目的月饼上市了。可在四十年前,我小的时候,月饼着实稀罕,藕饼儿凭借它的鲜嫩、荤香攒足了我们农村孩子的口水,成为我们的最爱。
    藕饼儿,又称藕夹子,北方人叫藕盒。我们家住黄海边上,沙土、旱地,很难种植莲藕,所以它对我们来说是个稀罕物件,要等人从西乡贩过来才能吃到。然而,在那 “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这藕就更稀罕了。
    记得一年中秋的早上,起床走出房门,一眼就看见两根长藕静静地躺在门口,因为稀罕,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凑到跟前,用小鼻子吮吸那泥土的清香,用小手指推推那白嫩的藕段,看看是不是和自己的膀子一样。爸爸手一挥,“去去去,别弄断了,断了后藕孔钻进泥土就不好洗了。”母亲总是护着,“孩子稀奇,看看就看看呗”。父亲是战残返乡的农村基层干部,是“割尾巴”的主要责任人,他能冒政策的风险把藕买回来,也真够难为他了,爱子之心可见一斑!
    “效军,找你爸拿钱去大队买斤肉回来;效兵到田里去割两把韭菜。”二哥撅着嘴嘟囔着,“我也会骑车,不让我买肉,偏让我去割韮菜”; 老大一蹦三尺高,拿了钱喜滋滋地推着父亲的飞鸽自行车就往外走。
    这辆自行车比我岁数大,是爸爸为了方便工作省吃俭用好几年才买下的,在那个年代,全村都没有第二辆,说它是当年的宝马一点都不夸张,我爸跑大队用的是它、下生产队用的是它,上公社用的是它,大哥、二哥学车用的是它,我学车、上中学用的都是它,它是我们家的功臣,大哥至今还收着它呢。大哥骑上车,一溜烟地走了。
    妈妈是家里的一把好手,她把藕洗干净、削去节疤,切成藕夹子;把拣好的韮菜洗净、切碎、用盐抓好挤掉水份;舀一瓢面粉调成稠糊状,这一切,有条不紊,又快又好。大哥回来后,妈接过猪肉一看,“嗯,这块不丑,肉气,不瘦”,接着就响起了富有节奏、如同鼓点般剁肉的声音。妈妈把韮菜丁、肉泥放进陶瓷钵头里,再打进去几只鸡蛋,挑点盐和味精里头,用筷子搅拌均匀,用食指在馅里蘸了放到嘴里尝尝,试完咸淡,用筷子把馅夹进藕夹子,准备工作就算做好了。
    接着就是升火做藕饼了。早年条件差,食油不充裕,是把藕夹子沾上面糊贴在擦油的锅壁上烤,再上饭锅蒸熟了才能吃。后来条件好了,从油锅炸出来的藕饼那真叫好吃!妈妈不会让我们在锅台旁白等,她会先炸几个老一点的让我们小的解解馋。
    新出锅的藕饼儿特香,外脆里嫩,黄灿灿的,油汪汪的,葱花在金黄色的面层里像镶嵌的宝石一样。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油、满屋飘香,妈妈在一旁叮嘱,“慢些,别烫着”。即使油不多的那些年月里,被烤糊了、被蒸蔫儿了,藕饼儿也还是那么诱人,让人百吃不厌,哪怕是在如今月饼和节日菜肴相当丰富的今天,藕饼儿也仍然是咱中秋餐桌上传统的、不可或缺的头牌菜点。
    往事如烟哪!当年锅台上的女主人已八十高龄,早逝的男主角更是离开我们30多年,围住锅台不愿离开半步的孩子们也都鬓发斑白了。但那个年代中秋节里做藕饼儿时,锅上锅下的那个热闹、屋内屋外的那个温馨,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内心深处、至今难以忘怀。
收藏此页】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