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化/ Culture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企业文化 > 职工文化 > 正文
今 又 唱 响
来源:江苏神龙控股集团 发布时间:2016.09.01 浏览次数:

    晚上,群里朋友喊去K歌,我一下子心动了,因为离开部队近二十年来,我就再没唱过卡拉OK。
    打小我就不是个有才艺的孩子。小时候,体弱多病,说话晚、走路晚、记事晚,别提艺术班了,能有学上就算是条件不错的了;要说艺术的熏陶也有,那就是农村广播里 “大海航行靠舵手……”之类的乐曲;益智玩具几乎没有,印象较深的要算父亲给做的小扁担和小泥篓;图书也鲜能见到,别谈自己拥有了,记得两毛钱买过一本《枫树湾》的连环画还被父亲好一顿训呢。
    所以,没啥爱好和特长的我,上学时,一没上舞台表演过文娱节目,二没下场地参加过体育比赛,真是个默默无闻、有我不多、无我不少的孩子。
    然而到了军分区某部,从不显摆的自己,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赶鸭子上架、走进众人的视野。先是被新兵连选为文书,被选中的原因一是因为我是高中生,另一个原因却是大家怎么也想不到的,以貎取人的领导认为我两只眼睛的距离适中,你说怪吧?后来,在学雷锋活动中,我成为当地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给学生上传统课、播放故事片、搞图片展,但仅此而已。
    真正在才艺上显山露水还是在我调到武警某基层中队代排长、成了“兵头儿”之后。此间,除带领战士武装巡逻、站岗值勤、出操训练外,还要给战士上军政教育课。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当兵的歌多,倒不是说会唱的歌多,而是说唱歌的场合多,尤其是基层连队,训练要唱歌、行军要唱歌,开会要唱歌、看电影要唱歌,就连吃饭前也要唱歌,而带战士唱歌、教战士唱歌就成了我这“兵头儿”责无旁贷的事了。
    然而,我上学时音乐课没学好。现在想来,其实小时候我也曾挺喜欢唱歌的,对广播里的男声独唱特感兴趣。大概是小学一二年级左右吧,老师让我把刚学的儿歌唱给她听听,看学会了没有。我就模仿广播里成人的声音唱了起来,老师不悦地说:“会了不好好唱,像个老头似的,难听死了。”打那以后,我就再也不喜欢音乐课了,以至到现在都不识谱,学歌全凭乐感,还好,喜欢的歌听两遍就能学唱起来,学会了再教给战士们。当然,肯定存在音准问题,也真挺误人子弟的,好在部队唱歌听的是士气、是精神、能惊天动地就行。
    最一鸣惊人的还是支队讲故事比赛夺魁。比赛时我刚调过来,领导就把我报了上去,还好,我也挺上心、又放得开,选了个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换帽子》的故事,抓住人物特点,模仿故事中将军的方言,惟妙惟肖地演绎了故事的精彩内容,出人意料地捧回了一等奖。接着就收不住了,中队让我参加了支队两届卡拉OK比赛,我分别以独唱《战士的第二故乡》、《小白杨》捧回了两个一等奖,还选送我的《小白杨》参加省总队的卡拉OK比赛。
    为了能赛出好成绩,支队专门从地方歌舞团请来了熊老师给我和另外一名同志进行速成辅导。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声乐艺术这个词,接触到发声技巧、情感投入、台风台容等方面的训练。老师非常认真,从“吗——咪——啊——”的发声开始教起,教我们体会腹腔共鸣、胸腔共鸣、头腔共鸣,教导我们唱歌时要咬准每一个音,吐清每一个字,要一发声就要唱准、唱好,力求 “先声夺人”,然后用真挚的情感把美妙的歌声清晰地送进每一个观众、听众的耳朵。
    老师教得认真,我学得也很卖劲,但在比赛时还是没能发挥好,只得了个“优秀奖” 铩羽而归。带队的同志说:“哎,你慌什么?在台上来回地走,像不停地在巡逻似的。”
    离开部队来到国企后,在工会活动中我常担任男主持的角色,很少单独表演节目,如有也只是在救场的时候表演一两个小节目,当然都是在部队多年攒下的,如轻唱、掼口等。
    五年前来到神龙时,我已年近天命,不大喜欢往年轻人堆里扎,但每逢年会搞节目,还是不得不替单位凑节目完成任务,跟同事合作过两次诗朗诵,也排过一次三句半。但一直没有唱过歌。
    接到群主邀请,我积极报名并放话“我的男中音值得一听”,因为自知岁数不小、多年未唱,高音肯定是喊不上去了。
    一起K歌的都是群里的公益爱心人士,有企业家、有个体老板、也有普通职员,还有媒体记者。由于自己“老土”,起初连歌都不会点,后来学着点歌,只知道自己想唱有“送战友,踏征程”那句的歌,就点了首《送战友》,哪知道乐起后不会唱,群友连忙热心地说:“你是要点《驼铃》吧?我来给你点。”搞得我真的不好意思,连忙向大家打招呼,“让你们听老歌,连歌名都忘了。”而大家却给我以热烈的掌声。在大家鼓励下,还唱了《怀念战友》等经典老歌。歌声中,我仿佛回到了军营、看到了昔日的战友,走进了火热的部队生活。同是军人出生的报社张主任激动地握住我的手说:“你是我的战友哇,不是当兵的,是唱不出这种感情的!”我放下话筒,也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

题图摄影:何世铋

    撰文:何效荣

收藏此页】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