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
记得这首歌是在我上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唱的,歌我虽然会唱,但打小我就不爱劳动。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家中的老幺,除了上学我几乎什么都不用做。时间长了,我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那年我九岁,还未分田到户。星期天,别人家的孩子都帮着大人去田里干活。我的二姐是好强的,生怕被别人拉下,也把我拖了去。那时大家都在给谷子苗拔草,双膝抵着肚子的蹲姿,一会儿功夫就让我头晕眼花,腰疼的不行。长长的垄沟一眼望不到头,想要不干肯定会招来二姐的骂声。于是,我瞪着眼睛拔下好多谷子苗,查地的队长对二姐发出警告:要是再拔谷苗留下草,扣五分工。情急之下的二姐让我“滚”回家去。求之不得,我站起来,扔下拉在别人后面含着眼泪的二姐。脚下生风的我开始奔跑回家,背后传来二姐放来的狠话:"今天中午不许吃饭!”哼,不吃就不吃,饿死我也不干活!我唱着劳动最光荣昂首挺胸回家去。
年少时,我不知上班为何物,一直羡慕城里上班的人,因为他们都长得白白嫩嫩,穿得干干净净。期想着有一天,我也能成为那里面的人。23岁的那一年,在哥的帮助下,我终于梦想成真。然而,进去才知道,城里的班和班是有区别的,在机器上干活哪有在办公室舒服,体面又高人一等。好高鹜远的我开始东跳槽、西跳槽,日子让我过得不是在找工作,就是时常奔走在找工作的路上。
造物弄人,也许是命运安排,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我鬼使神差的远嫁江苏。本来就不愿意做农活的我,居然走进了苏北农村,而且,这个村的辛勤村村名,与我这个油瓶倒了都不愿意扶的懒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小畦一小畦的田地,精耕细作。点播种子,也要人工,根本不像我们北方春种秋收,拖拉机一进田当天就完工。这里日日劳作,一年365天几乎都在田里。当时我就傻了,看着那比我还高的粪桶,心里直打怵,离开父母哥姐的依赖我无所适从,临离开家时,妈一再叮嘱我说到了人家就是媳妇,是大人了,再不是家里什么宝贝丫头,不劳动就想吃饭,那饭碗难端,勤快些才好。妈说的话没有错,由于不劳动,公公一声佯咳,就会让我惊魂不定;婆婆眼角一斜,吃进去的饭就会噎在喉咙;走在路上,左邻右舍指指点点。于是,我不得不学着下田劳动,自立更生。好在父母勤劳的遗传基因很快在我身上得到了发挥,儿子的诞生更让我懂得了自尊自立和肩上的责任,我开始慢慢释放自己身上劳动潜能,并在劳动中逐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挖地、锄草、割麦、插秧,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一做起来,发觉也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肯吃苦,思想不懒惰,一身汗两脚泥的日子倒也舒服。尤其是饱满的果实被我收下来的那份喜悦,相信只有劳动过的人才会体会。劳动让我低头播种,抬头做人。自此,村里的人也都对我刮目相看。虽然做的不如别人好,至少,自食其力让我拥有了做人的尊严!
说来惭愧,我三十之后才懂得劳动的价值。由于觉悟晚,我走了那么多弯路。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最终懂得了生存的意义。后来,我到了一家电子公司做售后服务,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再发扬光大,在公司的成绩也是备受瞩目。其间,我又拾起了弃之多年的文学之笔,挑灯夜战,默默耕耘,最终圆了我的作家梦。一步步的经历和人生经验再一次告诉我,人活着就要不断进取,不断劳动,不断创造。不论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要你肯劳动,肯吃苦,总会有收获!
木 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