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化/ Culture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企业文化 > 职工文化 > 正文
追忆老父感党恩
来源:江苏神龙控股集团 发布时间:2017.08.11 浏览次数:

 七一来了,揣上父亲的《革命军人退休证》和《革命伤残军人抚恤证》,来到莱芜战役纪念牌前告慰父亲。献上一捧黄菊,我深深鞠躬。泪花闪闪中,仿佛看到了父亲慈祥的面容和那一身威严的军装。
    父亲1943年参加新四军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之后成为华东野战军一纵一师首长的警卫员,随部队南征北战,参加过莱芜、凤凰山、孟良崮等战役,于建国前夕在泗水战斗中不幸负伤战残返乡,历任乡武装大队长、乡长、信用社主任、村党支部等职务,最后病殒在镇办企业党支书岗位上。
    回想我的父亲,他尽管文化水平不高、官越做越小,但火线党员、军人的本色从未褪却,他始终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为党工作。一次和小朋友吹牛“父亲的首长已官高部级,而他当年腰插手枪、胯下战马,威风得很哩。”恰巧正被经过的父亲听到,他严厉批评道:“以后不许这样说话,我的好多战友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他们才是最让人敬佩的!”
    父亲非常注重子女的革命传统教育。在那文化条件匮乏的年代,除他自己言传身教外,一旦公社上、大队里放映传统题材的故事片,他都会带我们去观看。
    那时的露天电影,每一场对农村孩子来说都是盛事,站在凳子上、爬到树上,骑在墙头、屋脊上看的,可谓人山人海。姐姐踮着脚尖直喊看不到,哥哥们“奋勇向前”直往人群里钻,而我则是“仗小欺人”跨在父亲脖子上,把整个银屏尽收眼底。《闪闪的红星》、《党的女儿》等好多经典影片就是这样看过来的。回想起“妈妈是党的人,我是党的孩子”,“为了新中国,前进!”等一句句撼人心的台词,至今令我热血沸腾。
    在父亲的教育感染下,我越来越崇拜军人,高中毕业后,我如愿地把红星帽戴到头上,像父亲一样,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干一行爱一行,第一年立功、第二年入学、第三年入党,踏踏实实一干就是十五年。尽管当时退役未能按政策进入事业单位,尽管作为国企改革的“阵痛”饱尝下岗之苦,但我始终不曾对党有一丝忘却,不敢忘记自己是革命军人的后代,不敢忘记自己曾吃了党和政府18年平均生活粮,更不敢、也不会对革命的理想和信念有一丝动摇。
    曾有人为我父亲鸣不平说,你爸也真是,就不能找找老领导提携一下,全家都沾光。我只是一笑了之,在父亲的字典里,根本没有“后门”二字。姐姐是70年代初高中毕业生,大队推荐她上大学,父亲却让贫下中农子女先上;大哥高考落榜仅差3分,满腔热忱报名参军,可体检左眼视力相差0.1被刷下来,想让爸爸去武装部说个情,他眼睛一瞪:部队是打仗的,哪能儿戏!
    一次老乡聚会,我姐、大哥的同学们听说我是老书记的儿子,主动给我敬酒,都说老书记真是好人!并亲切关心地我姐、大哥的近况。我告诉他们,姐姐干了一辈子民办代课教师,好歹自己补缴社保退休了;大哥在农村当电工,没有社保,已到退休年龄,但还在坚持上班。听了我的话,他们神情凝重地提议“为老革命、真革命干杯!”……
    收回思绪,站在高大的莱芜战役纪念牌前,我右手置于左胸前,告慰父亲在天之灵,你的子女不算出息,但个个都是堂堂正正、直着腰杆、凭能力、凭诚实劳动吃饭的守法公民,个个都无愧于“党的儿女”这个称号,正在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的‘中国梦’”默默无闻工作着。父亲,您放心吧!我们将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将老一辈未尽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何效荣

收藏此页】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