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化/ Culture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企业文化 > 职工文化 > 正文
军 号 情 缘
来源:江苏神龙控股集团 发布时间:2017.09.07 浏览次数:

    军旅生涯中,曾呆过多个部队,故而现在我有好几个战友群,每天早上总有各式各样的问候短信、音频、视频喊我起床,比闹钟还“执着”、此起彼伏地响个不停,当然,众多的“闹铃”当中,我独爱起床的军号声。
    入伍没多久,领导便找我谈话,让我担任司号员。我脑海里立刻呈现出经典动画电影《小号手》中那位头戴八角帽、身穿灰色军装、吹起冲锋号、令白军闻风丧胆的英雄形象,耳畔顿时响起“军号嗒嗒嗒吹,声声如劈雷……”的激昂歌声,心里是既激动又兴奋。然而,我并没能像小号手那样,左手叉腰,右手举起军号,鼓起腮帮子、憋足劲吹起嘹亮的军号,而是被安排进连队值班室,床头摆放着一部老式唱片机和几张唱片,告诉我,其中黑色、厚厚的那张就是军号唱片,很珍贵,要小心使用、好好保护,千万不要划伤。平时,我要按照作息时间播放起床号、出操号、熄灯号、收操号、开饭号、上课号、下课号、午睡号、午起号、晚点名、休息号、集合号,早操时选播进行曲,开饭前选播军旅歌曲,根据任务我还播放过紧急集合号,但是冲锋号、防空号从来没有播放过。
    当兵,尤其新兵最怕听到紧急集合号,因为,这一号令将使部队一下子由平时转变成战时状态,必须迅速集结、紧急出动、全力去完成某项紧急任务,尽管是模拟战争、抢险情况,但行动质量和要求丝毫也不会降低。
    新兵连的紧急集合训练,对于正规部队简直是“小儿科”,一不带车炮、二不带枪弹、三不带器材装具,其实只练了个穿衣、打背包的速度而已,就算这样,也把新兵们为难得好惨。
    我们这批新兵,都是60后,大多来自农村,不算娇气,但个个都是刚离开父母、接受正规化军训没多久的娃娃。早上天蒙蒙亮起床,出操跑步,饭前唱歌、上课站军姿、走队列、练军械(单双杠),还有体能训练(俯卧撑、两头起、“老汉推车<被人提着腿在地上爬行>”等),时不时地还来个百米障碍、五公里越野,好容易挨到晚上倒在铺上,便个个鼾声如雷。
    紧急集合时,连长用手电照在我脸上:“小何,快起床,给我放紧急集合号”。我腾地一下坐起来,在手电光下穿衣、放号,瞬间,急促、激昂的号声响彻营区上空。我的战友们可没有我这么幸运、有手电照明,一个个手忙脚乱地摸衣裳、穿胶鞋、打背包,然后背上背包,一边整理,一边箭一样地冲向集结地。
    战友们大多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一个个军容严整地背着背包列队等候,当然也有几个慌不择衣、狼狈不堪地来到队列里,像怪物似的。有帽子歪戴的、有提着裤子的、还有赤脚跑出来的。连长铁青个脸,排值班员整队、清点人数向连长报告,连长一声令下,部队立刻开动,跑上几公里后重新列队,由连长带着班排领导逐个检查军容、着装、背包捆绑情况,而一些质量不高、像花卷的背包早就散了、抱在手上了。连长对集合行动进行讲评,先肯定大家的战备意识、命令意识、进步程度,然后对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剖析,对要领进一步重申:脱衣时要依次盖在被上,着装时才能在夜幕中依次冷静、快速地一件件地穿上,然后叠被、打背包、在背包正面“井”形带处插上解放鞋……
    部队就是一个钢铁的熔炉,一个个懵懂的社会青年,在新兵连经过三个月的短暂锤炼,军政素质便迅速提高,基本完成了从老百姓到革命军人的转变,而我在部队一干就是十几年,尽管不闻军号声已近二十年,但是,总有激昂的军号声响彻心头,催我奋进、令我自新,在人生旅途上永葆军人本色。  (何效荣)

收藏此页】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