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路(现在的老204国道)贯穿东台全境,通常地,路西被称为西乡,路东被称为“海里”。我老家就是“海里”的。
说是“海里”,其实离海边还远着呢,现在的海边离我老家足有上百里,可儿时的我记得海边挺近的。
虽生在“海里”、长在“海里”,但我却很少到过海边。不过,小时候,经常看到下海弄船的海夫开着手扶拖拉机,载着小船、渔网,看到赶海的小伙子用自行车驮着钉钗、拍板去海里谋生,很想跟着去看看大海是个什么样子。
记得第一次看海,是我高中毕业进入邻乡农具厂后的不久,和同事们一起去的。
这批同事中有高中同级的校友,有初中同班的同学,也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有喜欢我的女孩,也有我暗恋的姑娘。后来,他们当中,有的和我一起踏入军营,有的随船出海、有的在乡务农、有的经商打拼;有的事业有成、出人头地,有的普普通通、安守乡里;有的娶了喜欢我的姑娘,有的娶了我暗恋的女孩,大家都收获了各自的事业、爱情和家庭。
那是一个天气晴好的上午,我们一起骑着自行车去往海边。我自小方向感差,不管东南西北地跟着大伙后面骑,也不记得那段海滩的名字。那时是退潮时分,远看沙滩白茫茫的,起初还以为是海水呢,赤脚走上去,感觉凉凉的、板板的。远看海水黄黄的,进到浅水处,把脚踩进齐腿肚深的水里,有一种暖暖的、软软的感觉。海水清澈见底,偶尔泛起混浊的水泡,便说明下面有蛤蜊了,用脚踩,“技术”好的三下、两下就出来了,那可是很好的美食呀。还记得马克吐温《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提到的牡蛎吧?蛤蜊可比牡蛎美味多了!
那以后去过海边多次,到过连云港、射阳、大丰等海边,今年国庆期间,又去了一趟海边,还是已成景区了的条子泥,尽管当年的泥土路已经修成了等级公路,路边盐碱地已经变成了良田、水产养殖基地,还有林立的现代化“大风车”。然而,没了当年沙滩上的盐花、路边的盐蒿,乃至海边小镇的鱼腥味,我始终提不起兴致,耳旁依稀想起当年小伙伴们看海时的欢声笑语,沉浸在那年少的青葱时光中。(何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