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化/ Culture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企业文化 > 职工文化 > 正文
彼岸之音
来源:江苏神龙控股集团 发布时间:2018.12.13 浏览次数:
    晚年歌德曾深爱过一个美丽的女子,并为之吟诵无数赞美诗,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
    人在未曾接触真相时,总会对其心怀憧憬。宛如此岸的游人,恍然听闻彼岸的翩翩之音,可两岸之间薄雾蒙蒙,这迷蒙的氛围,又会给彼岸之音镀上一层理想的幻光。于是,乐音在游客心中愈加清婉,也愈加具有吸引力了。这种吸引力未必源自真相本身,而是距离感产生美。
    古时,人们对自然奉若神明,正是由于对自然一无所知,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吟咏自然的名篇佳作,如陶潜的东篱南山、王维的鸟鸣山涧。而今人们对自然只是一知半解,却已如此肆意;倘若有朝一日,人们真的揭开了自然的谜底,也许正是自然毁灭之日。
    过去的千年里,有多少关于月亮的幻想与传说,那是广寒仙宫,是瑶台之镜,是嫦娥姣好的面庞。可当人们触摸到了现实,看到了月球表面的景象,得知过去的传说只是虚幻之音,这种美感便荡然无存,幻想也化为泡影。很多人反而渴望回到儿时或过去,不曾得知月亮实际是一片死寂之地,不曾消弥心中那一抹念想。
    歌德说:滑稽的本源,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理想有很多,真相往往只有一个;理想很美好,真相往往很残酷。大千世界,很多人、很多事都戴着面具,光鲜的面具之下,却是别样的面孔。有人渴望探知一切真相,揭开一切面具,却只收获一次次的失落与无助,就仿佛发觉追寻了许久的彼岸之音,却只是呕哑的村笛。这种幻想有时不仅仅是一种美化,更是一种纯粹的信仰。当信仰破灭,灵魂便只能如雨中浮萍,生活,也失去了价值。
    倘若当年,歌德真的娶回了那位女子,想必面对的不会是安宁祥和、琴瑟相伴的生活,更不会诞生感人至深的《玛蒂恩亚之歌》。歌德的抉择是正确的,就好像彼岸的仙乐,隔岸聆听,才更加动人。     (高红梅)
收藏此页】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