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成为法定假日最早始于唐朝
来源:江苏神龙控股集团 发布时间:2020.07.11 浏览次数:
摘抄推荐:张海平
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出生,为避“五”字讳,由当时的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因古人又常把“午时”当做“阳辰”,于是端午又可称“端阳”。端午节成为法定假期,便始于唐朝。
都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生,实际上,这个节日早在屈原去世前便已经存在,并且有丰富的节日内容。从最早的“蓄兰为沐”到明清时代的“女儿节”,历史悠久且从没有发生过中断。据汉代史书记载,端午节始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到了夏至就进入盛夏,火热多雨,瘟疫流行。远古医学落后,就产生了祈求平安的宗教活动。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日”。在此不吉之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便顺理成章。
唐代人很重视端午节,这一天“公务员”会放假,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其鼎盛。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